我花了三天的时间重阅了《大明宫词》的剧本,并且再次深深的浸染在其中,感受着忧郁随着华美的言辞向我轻轻拂来。真是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啊~~我与此同时想到了真正的历史,那即便是对一个历史学家来说,也是个模糊不堪回首的岁月痕迹,像是流传许久的神话,有着神秘的芬芳,所不同的是它们有着出土的文物与遗留的史书赋予的佐证,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一切并不重要,就像面临满桌佳肴的挑剔的美食家,更在乎的是入口的味道。

其实这也就是同人最广泛的外延,因为它用了某些以真实或文学形式存在的人当作了故事的主角,这就像演员演了这部连续剧,又去拍另一部电影,人还是那个人,只是剧本换了。所谓同人,也就是指的是同一个人出现在不同的故事里。

我继而想到我几年前曾看过一篇精彩的臭骂《大明宫词》的文章。可惜我笑过之后忘了保存,那是篇出色的议论文,气势磅礴,语调诙谐。作者指责《大明宫词》中故事情节展开的矛盾主线是以太平公主与武则天的母女感情纠葛进行的,原话大概是反问难道历史的进程全在母女的斗气上。然后又集中笔墨攻击戏中描写的李隆基对太平有违伦常的男女之情。这段尤为精彩,我不记得原话了,内容转述出来又失了原味。呜呜,后悔啊,没存下来。文中有引用史书记载关于太平公主的相貌,古文虽寥寥几字但我也记不得了,大意是方脸突额,总之美不到哪里去,而且算起来该成为丑。

我颇为那位作者作文的认真严谨还有文辞斐然深感敬佩。我不知道他这样责骂是出于否定李隆基不应该爱上太平公主,还是出于对同人的不理解。如果是前者,我觉得很正常,谁都不喜欢自己欣赏的人被拿来乱配,但只要初衷不是恶意侮辱诽谤,娱乐是人家的权力,我们眼不见为禁,不喜欢就绕道走,别人也没干涉自己什么利害关系。如果是后者,我就觉得悲哀。

这个剧本并不是史书,它没有义务承担恢复历史原貌的职责,它存在的全部意义在于向人们描摹一个凄美的故事,一份悲戚的心情,或者仅仅是一篇华美动人的文章。其他小说的意义也在于此。人们可以选择喜欢或者厌恶一部文学作品,但如果这种喜好要依赖着史实或者某种威严来量度,那就是可悲的,肤浅的。它甚至辜负了文学作品对它的读者所怀抱的企盼。

我觉得我突然讲得有些凝重了。不过在同人盛行的时代,看待同人的正确心态却没有得到弘扬,的确是叫人难过。比如那个引起轩然大波的《一个馒头的血案》,它恰恰是一个成功的经典的同人作品,但遗憾的是关于它的讨论,争执双方的两派都没有提到同人这个词,他们提及了抄袭和模仿,但这些涵义却不能精确的定义出同人。他们恰恰又是文化中心的权威。

我只能为同人的不正统地位而默哀,虽然它继续茁壮成长着,但它的名字仍未被大部分世人所知晓。即便同人只是它的乳名吧,那么我渴望听到它在文学中的学名。那些文学界的权威们啊,什么时候才能给它一个名份。

本来想搁笔了,突然想到一句很经典的套话:道路是艰险的,前途是光明的。过程是曲折的,成功是必然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