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structivism是认知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它主要阐述大脑对于信息的接收重组处理的过程模式。也就是人在接受到新的信息之后,先与原有知识体系相对照,如果新的认知与原有知识体系没有发生冲突,就直接被接纳,放置到体系中相应的位置。如果新的认知与原有知识体系发生冲突,那么就有一个判断与调整过程,或者调整原有认知体系,或者判断新的认知不全面或者错误。也就是说这样一个信息接受过程,像是建房子一样,不断的构建和调整原有的知识体系。最初的信息接收,将成为这个知识体系构架的基础,我觉得那大概就是我们所谓的世界观吧。所以说知识体系的构建的改变会影响人的决策判断。教学本来就是一种使人发生行为改变的过程,因而Constructivism才成为教育的重要理论。

这个理论不难理解,仔细一想,就觉得很多事情就能够解释得通了。我记得曾经看到书上批驳“不同地理环境生活的人会形成于地理环境气质相同的性格”这个话题, 说这个看法不够科学。但是仔细想想似乎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不过这个现象却有很普遍。你想想,为什么世界上各国家的文化都那么截然不同,为什么同样是民歌,各地的民歌风格都不一样,为什么在同一个中华文明的影响下,南北还是存在了不同的气质与格调。所谓环境影响人,其实具体说来应该就是信息输入对于知识体系的调整与改变。一个人到了新的环境,接收到的新的信息与之前的认知发生冲突,我们称为适应新环境,就是认知发生冲突后的知识体系发生调整的过程,直到由此发生的行为就符合了新的环境。

我们常说的文化冲突,其实就是两大知识体系的构建模式发生冲突。比如说,中国的文化崇尚含蓄美,哲学崇尚以柔克刚,为人谦卑为美德,武功都以内功为无敌,医学讲究养生为主,音乐格调也多婉约宁和……整个体系其实都有一种和谐的感觉,那是因为它们遵循着统一的建构模式。西方文化崇尚个人,自由,享乐,思辨,所以他们连语言都很明确,科学发展飞速,研究风气很大胆,作风严谨,但是个人生活方面却强调隐私,不是很鼓励勤奋,崇拜天才与英雄。他们的整个体系也很和谐。不过,有很多想法就会与中国文化格格不入。我就一直很不爽西方的教育理论。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不注重内容。而我国教育很注重灌输知识,却很忽视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能力。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做得很形似神不似。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种长期投资,因为如果学生一旦有兴趣了,在这种学习资源爆满的时代,根本不用担心他学不到东西。而且这种学习行为可以持续长时间,甚至终身,对于一个人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很有益。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天才儿童很多,但是到了后期却都没影了。因为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毁了,后劲动力不足。这就像教育赛跑,我们的选手起跑快,但是耐力比不上人家。后发制人本来应该是我们的一门哲学,为什么我们就做不到?在前面赢了没意思,得多少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都没什么价值,那只是面子。我们需要对整个民族和国家有长期利益的教育成果!不知道是不是知识体系的限制,我虽然很认可这种注重培养兴趣的模式,但是我很是教师需要千方百计的“讨好”学生。西方家庭对于孩子在家时间的监督非常松懈,用我的衡量标准来说就是溺爱了。一放假就举家去度假,孩子赶不完的作业帮着做,有点儿小病就由着不去学校,在家玩游戏也不说什么。就算是以学生为主的教育也不能让学生当绝对的主人啊,要知道知难而退,懒惰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啊!好像扯远了,果然谈得很杂啊~~

既然说到西方家庭喜欢带着孩子各国旅行,我就顺便深入一下。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其实是两种形式的信息接收方式。旅游是直接的经验体验,书本是间接的经验学习。现代新的多媒体如电脑和电视,我成为模拟经验体验,介于直接和间接之间。说旅行能够增长一个人的眼界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体系会不断受到冲击和调整,而且因为是直接经验,会有很多决择机会,只是一种信息输出指导行为的过程,也是一种强化和稳固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如果说西方的孩子比国内的孩子处事能力更强,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更远的国度旅行。我突然想到了素质这个词。我记得我的一个语文老师说过,“其实工作以后发现以前学过的很多东西都没机会用,都渐渐忘了。那为什么当初还要学呢?为了素质和能力。”是啊,我的理解就是很多基础性的知识以及一些不常用的知识都是构建知识体系的素材,少了什么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就像你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迷信一些东西,因为他们没有全面的认知,或者现在的科学技术没办法认知全面从而给出科学的解释,正因为知识体系发生了缺失,所以对一些事物的判断有不同程度的扭曲。有学者做实验发现,给学生讲解大脑接收信息的原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这个过程,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我曾经想过为什么当初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时候,学术界会那么轰动,为什么即使是正确的新说法会那么难以让人接受?我觉得知识体系如果受到彻底的摧毁是会引起很深层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是一种安全感缺失的心理状态。为什么人类孜孜不倦的研究历史,研究天文?为什么一个身世不明的人总是不能释怀他的身世之谜?为什么一个丧失记忆的人会觉得痛苦?我觉得除了好奇心和功力性外,这是一种对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需求。对环境和历史的认知,是提供生存安全感的基础,而生存安全感则是人类的最基本需求,与饮食,起居,性爱一样属于低等需求,也是必须满足的需求之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