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写来自己研究揣摩的,不一定正确,欢迎指教~

锦烟霞故事的引出是以紫金钵为线索。以主线人物俏如来接到寻找紫金钵的任务为开端,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民间故事的梳理,引出锦烟霞所在的地点金雷村。俏如来前往金雷村通过一些列事件释放出锦烟霞,并让锦烟霞放弃杀害金雷村村民,重合的主线与副线分离。锦烟霞离开金雷村之后的故事可算是相对独立的副线。拐点的伏笔在这个主次线分离的过程中埋了一次,即是俏如来发现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与金雷村的版本有异。这个伏笔同时也是悬念,抓住观众对真相好奇的心理。锦烟霞对青奚宣背叛原因的想不通,也是拐点的伏笔和引人入胜的悬念。

在引出锦烟霞的同时,对她的百年的仇恨情绪也做了很充足的说明与渲染,当她的线独立之后,她的仇恨被放置在了一个无法发泄的困境。百年后的物是人非,让她不能把仇恨集中,而广泛发泄到僧侣身上。这一动作使得她遇见了与奚宣相貌声音酷似的一步禅空。与一步禅空和欲星移的先后碰面,将锦烟霞的仇恨进一步推动,从漫无目的凝聚到一个焦点上。

一步禅空渡化的方式就是故地重游,重温故事,找出症结,并在重温故事的过程中,试图从每件遭遇的事情给锦烟霞灌输佛法,同时也是个言传身教的过程。这期间发生的事情也和主线的发展有所交错穿差,比如黑瞳的猎杀,既成为了主线拐点的伏笔,又成了一步禅空渡化的教材,让渡化的过程看起来自然不生硬,同时兼顾了主次线的结构关系。在这个阶段,伏笔的埋设仍在毫无痕迹地进行,金雷村的异状和锦烟霞的否认都是拐点的伏笔。

在渡化的整个过程中,重点塑造的是渡化者一步禅空,而非受渡者锦烟霞。顿悟是一个突变性结果,之前需要多次的感动和动摇作为质变的积累。而这种感动和动摇需要有感人的人和事来达成。渡化者被塑造得越感人越招人爱,观众会有想为他做出改变的心情,也就不难理解受渡者最终的顿悟,让渡化的结果变得自然,理所当然。我想这可能就是写好渡化戏的关键,必须让观众与受渡者处在同一样的情绪里,才能在感同身受中完成那关键性的一步跨越,否则最终的顿悟就会显得仓促和苍白。观众如果感受不到受渡者的情绪,就会不理解顿悟的来临,因此至少要做到虽然我没悟透,但是相差不远,我能理解她的感受,能明白她为什么会悟透。

在这个量变积累的过程中,设置最后的冲突,欲星移因鱗族被杀而追杀锦烟霞。这个冲突将副线推向高潮,但这个冲突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一旦误会解释清楚,冲突双方就能达成和解。因此在这和解之后,拐点出现,锦烟霞被背叛被封印的真相突然揭露。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锦烟霞的仇恨在最后的逼杀冲突中被退到了极至,短暂的和解又压抑了这种情绪的爆发,等到拐点出现,真相大白那一刻,令人唏嘘不已的同时,她的仇恨处在了两难抉择的局面。于是她动摇了,愿意因一步禅空牺牲,但这只是一种妥协,并非真正渡化所要的结果。一步禅空的抉择,则是最终击碎仇恨的一步。他的牺牲完成了对这个角色的圆满塑造,也完成了渡化的最后一步。此后,观众的情绪与锦烟霞保持一致,沉浸在悲伤中。至于她悟到了什么,悟了多少在那里已经不重要了。感觉这是个聪明的作法,不用去关注事情真正的结果,即是她究竟悟了多少,悟到什么程度;而是将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真相的细节揭露,即将前面的线索都串联起来,又避免表达一些比较难表达清楚的东西。这大概也算是一种留白吧。

简化起来,渡化故事的结构就是,交代仇恨——让仇恨陷入胶着的僵局,并且埋下拐点伏笔——在僵局之后出现发展方向,并发展极致化——冲突最终爆发同时拐点浮现——决定结局走向两难境地,仇恨动摇——出人意料的结局,仇恨被最终击碎。需要把握的是着重刻画渡化者多于受渡者,以得到观众的认同和喜爱,与受渡者的情绪保持一致。需要在总高潮和总冲突前,有两个以上事情让受渡者动摇。注意埋拐点伏笔和受渡者能被改变的伏笔,即在塑造受渡者时,会侧面交代点明一些闪光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