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奇怪过这样一首儿歌怪诞的歌词:“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耳朵,真奇怪,真奇怪。”

很多岁月过后,我忘记了我的疑惑,也几乎要忘掉了这首奇怪的儿歌。当我再想起这些时,已是在同人盛行的年代。我看到有人拿这首歌开玩笑,讲鬼故事,说是有一个村庄,村长的女儿和一个小伙子私奔被抓住,按村规处置,他们一个被割掉耳朵,一个被挖去眼睛,后两人郁闷而死,为了平息他们的怨气,当地村民就编了儿歌让儿童传唱。那就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耳朵,真奇怪,真奇怪。”

当年的好奇心被重新点燃,我查了网络上关于这首儿歌的来龙去脉以及作者。但终没有定论,很多网站都说这首儿歌有个传说,传说版本虽多,但大都大同小异,常见的是兄妹俩相爱,被发现后已割耳挖眼作为处罚,后人深感此事而著歌传唱。

总结各种说法,去细节存骨架,得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信息。在从前,一男一女之间(无论是私奔还是乱伦之恋,总之是)有了不被许可的恋情,(无论是被抓住还是被发现,总之是)恋情败露后,两人(无论是被人处罚还是自己自残,总之落到的下场是)一个被割掉耳朵,一个被挖掉眼睛,以悲剧收场,有人(无论是由于感动于他们的恋情,还是为了告诫后人)便编了歌来传唱此事。

我觉得也许这真是这首儿歌的来龙去脉。首先,上面对传说进行总结得出的几大基本元素在歌词中都有体现。有不被允许之恋的人,在愚昧封闭的人群中,大都被视为洪水猛兽,反观当今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就知道了,所以歌词中用老虎来指代,而不是儿歌里通常会出现的如小兔子,小猫,小狗,小虫子之类温顺可爱的动物。

“跑得快”,我觉得从字面理解上来说,指私奔会比较直观和形象,但最初的传说或者真正发生的故事中有没有私奔,我无从考证,我觉得对于“跑得快”,应该从更加深刻和抽象的角度来理解,这其实并不过分,这首儿歌早就被抽象得,面目全非。因此,我认为“跑得快”是指当时恋情败露后那对情人面对公众的逃避和挣扎,也许这里面有私奔,也许只是躲在家里不出门,像过街老鼠被人人喊打。

“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耳朵”是指他们遭受的处罚,这点不用细说。最后一句的“真奇怪”就包含了编歌人编歌的目的。就竟是缅怀这动人的禁忌之恋呢,还是斥责拆散鸳鸯的愚昧众人,或者是要告诫后人不要再发生此事,没有好下场。我觉得都不像,如果是同情他们,就不应该说是两只老虎,而应该说两只兔子。如过是斥责暴行,也不该用真奇怪这种中性词,因此告诫也同样不成立。那么,我觉得就剩下最后一种可能,猎奇!

中国人自古就有猎奇心理。且不说平民老百姓,就是士大夫阶层也乐此不疲。远的那些《搜神记》不说,就说清朝,《聊斋志异》是家喻户晓,其次出名的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话说回来,编歌人大概是听闻了传说,觉得很新奇,就编歌随口唱,在最后说真奇怪,大概只是一种结束语似的话。它变成儿歌,也许经过了一些演变,把某些词语更改了,残酷内容掩盖了。

其次,这首儿歌是民间流传产物。流传必会失真,到了最后面目全非,残缺不全,这些都很正常。根据文人创作的规律特性来看,如果这首儿歌是近代儿歌作家们编撰的,必定会或者孕育教育意义,或者极富童趣。从歌词内容看,歌中主角是老虎,又有残疾,这种凶猛和残忍不符合儿歌标准,而且事件只是跑得快,无聊无趣,我想象不出儿歌编撰工作者以何种原因会编这样的歌曲,更奇怪的是它还能传唱至今。总之,这首儿歌看起来没有人工刻意修饰的痕迹,如果修饰过必然不会有那么多问题。

再次,儿歌往往会从侧面反映社会现实。比如那些很出名的儿歌童谣,如“和绅跌倒,嘉庆吃饱”之类的。很多儿歌里也会反映当地的民俗风情,或者是当地的动人传说。我想也许那个故事发生时,曾经轰动一时,于是才会在儿歌里留下痕迹,流传至今。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另一种可能。如果儿歌里隐藏的故事发生年代并不久远,那么它很可能发生在文&革,近代除了清代文字狱就数那段时期说话要很隐晦了。即使不经过长时间的流传,那首儿歌在编创时,就已经是极端隐晦。

无论这首儿歌背后是年代久远的动人传说,还是近代作者的深刻怨念,总之,它在我眼里开始变得特别起来。也许一切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意淫也好,反正我会被感动。想到倾诉不了的怨恨或者悲情苦闷,经过年幼无知的儿童用天真烂漫的口吻传唱,一代又一代后,我不知那里面多了份孤寂的无奈还是欣慰的叹息。

顺道RP一下,按照我同人女的本性,我曾想过那个禁忌之恋会不会是同性恋呢。根据理性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不是。中国从未对同性恋采取过刑罚措施,而且防男女更甚于防男男,女女。所以挖眼割耳的下场就不会发生,最多是被迫分离郁郁寡欢而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